脑梗死患者“院前时间”多重要,只有一成患者赢得“黄金三小时”死亡率是欧美4倍

1年前
脑梗死患者“院前时间”多重要,只有一成患者赢得“黄金三小时”死亡率是欧美4倍脑梗死

  脑梗塞发作后的“院前时间”高于老年人,本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健康素养。这是因为中风长期被认为是“老年病”,年轻人的风险意识更加不足。

  按照全球指南和共识,脑梗死病人从发病到溶栓、取栓等有效治疗,黄金窗口时间为3-4。.5小时。在我国,脑梗死患者只有11.79%可以在3小时内到达医院,平均中位时间为24小时。

  前几天,柳叶刀·《区域健康》发布了上述最新研究结果,首次对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(即脑梗死)患者进行了全面梳理,从发病到入院延误的时间(OTD)。

  “这是目前最严重的问题。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,我们有有效的治疗脑梗死的方法,无论是溶栓、取栓还是桥接治疗。然而,患者在黄金3小时内无法及时到达医院,导致本可治疗的疾病最终致残甚至死亡。”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静教授对“医学界”表示。

  中国大陆脑梗死率约为欧美的4倍。2020年,中国有340万新发卒中患者,其中230万人死于中风。在赵静看来,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中国的高死亡率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院前延误——在欧美部分地区,3小时内到达医院的中风患者最多可达60%。

  “医院前面的差距太大了。”赵静教授说:“所有中风中心都在完善医院里的治疗流程。但与小时计算的医院前延误相比,这只是九牛一毛。

  近一半的病人入院已超24小时

 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,前者俗称脑梗死,占70%以上。发病率为3-4.脑梗死患者可在5小时内通过药物溶栓疏通血管。大血管阻塞患者在6小时内可通过微创手术取出血栓。

  “从6小时到24小时,仍然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接受取栓治疗,但效果会大大降低。”赵静说:“每延误一分钟治疗,大脑死亡约190万个脑细胞。

  时间耽误在哪里?赵静教授和团队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。在上述研究中,该团队对中国中风大数据观测平台进行了调查。(BOSC)数据显示,共有78389名脑梗死患者被筛选出覆盖31省的232家医院,涉及城镇。

  OTD中位时间为23.83小时,只有9242人(11.54%)在3小时内就诊,10066人(62.84%)在3小时内就诊。.0-11.9小时之间。到达医院时,仍有48.96%的病人发病超过1天。

  中国西北地区,如甘肃省,3小时到院率最低,为5.56%,仅为中部地区的1/3。北京(18.40%)是3小时到院率最高的地方,是甘肃省的近5倍。城乡差异方面,城市地区脑梗死患者3小时到院率是农村地区的两倍。

  研究还发现,与老年患者相比,中青年患者的OTD时间更长,入院率更低。在所有亚组分析中,你越年轻,在医院之前拖延的时间就越长。

  赵静教授告诉“医学界”:“研究发现,近一半的患者有一天以上的OTD时间,这意味着他们几乎只能进行保守治疗。即使保住了生命,也可能面临一系列终身后遗症,包括偏瘫、运动功能丧失、认知功能障碍等。

  每五个死者中就有其中一人死于卒中

  一月十七日,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份报告,2022年全国死亡人口为1041万人。中年人死亡人数约为200万,《中国中风报告2019》显示,中风是我国居民死于疾病的最大原因,每五名死者中至少有一人死于中风。残留神经功能障碍的比例高达58.4%,残疾人占31.69%。

  治疗效果与临床预后差或时间和速度有关。2021年,韩国发表在《PLoSOne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被纳入539名患者。发现如果治疗时间窗超过4.5小时,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,出院后3个月内死亡7例。

  由于中风造成严重的社会疾病负担,中国于2015年启动了中风中心建设。其中一个重点是普及脑梗死的溶栓技术。然而,赵静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,无论医院的流程如何改进,“能接受治疗的患者还是太少了,一个晚一个,错过了治疗时间。医生也无能为力。

  在全国三甲医院高级中风中心,多位专家告诉“医学界”,近60%的患者到达医院时已经超过4.5小时,2天和3天后来到医院的情况并不少见。相应地,根据2021年发布的《柳叶刀》·一项关于区域健康的调查显示,即使在中风中心单位,2019-2020年静脉溶栓率仍然只有5.64%,血管内治疗率为1.45%。

  赵静教授说:“目前,全国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情况仍然特别严重。归结于原因,论文以中国北部和西部为例,主要原因是居民中风识别和急救意识差,社会经济相对较低,医疗急救水平相等。

  在亚组的分析中,赵静团队进一步挖掘了“中风意识”的重要性。结果表明,脑梗塞发作后的“院前时间”高于本应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健康素养的中青年人。这是因为中风长期被认为是“老年病”,年轻人接受的科普教育和疾病风险意识更加不足。

  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现状及影响因素》一文也在2021年发表。中风发生后,中风认知水平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快速识别疾病,选择拨打急救电话积极就医,避免院前延迟。

  院前时间

  长时间的空白

  怎样缩短脑梗死病人的“院前时间”,一直是全球卒中治疗领域面临的一大难题。

 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中风协会制定的“中风生存链”,需要同时解决的问题包括“症状识别”、“选择呼叫急救服务”和“快速响应急救系统”。

  赵静教授认为,随着急救系统的完善和医院治疗时间的缩短,患者在医院前未能及时识别中风,没有急救意识,成为导致相关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  “无论是急救系统还是医院绿色通道,即使缩短十分钟,潜力也很小。”从2016年开始,赵静教授开始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中风患者的“医院时间”。她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刘仁玉教授合作,制作了更适合中国人记忆的“中风三步识别法”。在此之前,中风公众识别采用国际通用的“中风三步识别法”。FAST“公式,原理相似。但是实践表明,英语公式在中国的传播效率极低。

  上海市闵行区同年试点“中风120”项目,通过新媒体视频、海报、动画、社区讲座等方式进行传播。2022年,JAMANetworkOpen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显示,该地区中风患者的3小时到院率从5.8%上升到33.4%,中位OTD时间从18.27小时下降到6小时。目前,该项目已在全国1500多家医院得到推广和应用。

  赵静教授认为,该项目的有效性再次证明了公共教育的重要作用。在“院前时间”得到有效控制的发达国家,“中风科普几乎无处不在,机场、车站、高速公路、车厢、电梯。……关于中风的科普信息经常可以看到。”赵静教授说:“各种中风协会、民间组织甚至相关药企都会长期开展公益活动。”2021年,赵静教授任世界中风组织(WSO)医院前医疗工作组联合主席,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中风急救知识和理念的普及。

  对于中国来说,赵静教授告诉“医学界”:“医院负责的环节基本都是从患者就医开始的,疾控相关部门负责慢性病的管理,降低了中风的发生率。”“然而,从疾病的发生到识别和拨打急救电话的过程,长期以来一直是管理的空白。

  “现在,他们都在以热情和公益的心态做相关的工作。资源非常有限,缺乏长期可持续性,很难形成一个系统。”赵静教授反复呼吁,在未来的中风治疗体系建设中,OTD三小时到院率等,应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,形成明确的工作指标,制定奖惩机制。

  赵静教授还建议,中风急救科普应进入中国义务教育阶段,“就像火警拨打119一样,从小就开始教育。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未来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。

温馨提示

倘若您想了解更多脑梗死患者“院前时间”多重要,只有一成患者赢得“黄金三小时”死亡率是欧美4倍_脑梗死相关信息,您可以拔打免费客服热线 : 0451-55557732 或直接与 在线客服 沟通。

上一篇:除了冠脉造影,哪些方法可以无创诊断冠心病呢?

下一篇:检查出颈动脉斑块?这五个问题哪个是你想问的?